人类用费洛蒙吸引异性
「费洛蒙商品」号称能让人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但是人类真的有费洛蒙吗?费洛蒙由昆虫学家发现,此概念的核心是昆虫藉由特定器官分泌费洛蒙分子,接着由对应的受器引发反应。然而,哺乳类的神经系统复杂,而且行为反应涉及许多变数。西澳洲大学的研究团队执行了一个严谨的双盲实验来验证人类的性荷尔蒙的衍生物是否具备费洛蒙的效果。
费洛蒙(pheromones)是传讯分子,主要透过空气传送;生物个体以这种分子影响同种其他个体的生理、行为反应。 20世纪上半叶,昆虫学家发现了那些分子的作用,1959年两位德国学者建议称它们「费洛蒙」。费洛蒙分子与内分泌素(荷尔蒙)有相似之处:都由特定器官分泌,透过特定受器(受体)引发特定反应,很微小的量就有作用。在昆虫中,费洛蒙分子最主要的功能是吸引异性,完成生殖大业。
1960年代,有些科学家开始把费洛蒙概念推广到哺乳类,用费洛蒙解释流行的说法,例如麝香的催情作用。可是也有学者提醒大家:哺乳动物不是昆虫;哺乳类的神经系统复杂多了;哺乳类有强大学习能力,行为受经验影响,而且行为反应涉及许多变数。而费洛蒙概念的核心却是:单一分子∕单一机制∕单一反应。不过支持哺乳类有费洛蒙的研究报告仍然层出不穷,人类也不例外。
结果是,费洛蒙渗入了大众的想像,许多商家趁势推出费洛蒙商品。它们的广告词东拉西扯,不外「增加对异性的吸引力」。当然,它们也有科学根据。只不过那些研究可能禁不起推敲。 2010年,美国宾州大学医院耳鼻喉部嗅∕味觉中心的心理学家都倜(Richard L. Doty)出版了一本书,批驳哺乳类费洛蒙说,可是那些商品继续以同样的广告词行销。
流行商品中打着人类费洛蒙名号的分子,主要是供男性用的雄二烯酮(AND),以及女性用的雌四烯醇(EST),都是性荷尔蒙的衍生物,会随汗水流到体表,特别是腋下。有人猜测它们是费洛蒙,可是拿它们做实验,结果并不一致。而且那些实验大部分规模都很小,结论必然不可靠。
于是西澳洲大学一个团队做了一个严谨的实验,找来43位男性、51位女性,请他们完成两件作业。第一、让他们看一张电脑产生的「两性面孔」(兼具两性特征),判断是男是女;第二、让他们看异性的照片,针对两种印象打分数:性魅力,以及「不忠的可能」。
每位受试者都连续两天做两遍同样的作业,一遍施放费洛蒙,另一遍则无。这个实验另外有一个特色,就是严格执行「双盲」,受试者与他们接触的工作人员都不知道做作业的时候是否施放了「费洛蒙」(AND;EST)。
研究团队想知道的是:AND/EST会不会让人把双性面孔看成异性面孔?会不会认为有性魅力的异性比较可能不忠(因为他们容易招蜂引蝶)?结果,AND/EST并没有造成这些结果。人有没有费洛蒙?不知道。但是AND、EST显然不是,应毋庸议。
标签:   吸引异性 人类用费洛蒙 人类用费洛蒙吸引异性
文章来源:费洛蒙的情趣世界
文章链接: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连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 上一条HOT费洛蒙香水成分之
- 下一条荷尔蒙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雌激素
- 微信访问,长按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费洛蒙的世界商城关注我们
- 微信访问,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复制微信号:mimangfei_com 添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