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经络学——经脉联络表里上下
中医学认为,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都是互相联系的。这种联系使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与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的是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的。
经络就像地上的河流,交错纵横,有主干,有支流。主干叫经,也叫脉。支流叫络,也就是网络、联络。
脉的名称出现的比较早,后来才有了经和络的说法。所谓脉,就是脉搏跳动。脉搏跳动,一是要靠血液,二是要靠脉管约束,三是要靠气的推动。这些活动都是由心脏主宰的,所以中医学称“心主血脉”。
粗大的脉道被称为经,细小的脉则称为络。人体主要的脉有十二条,手上六条,足上六条,分别叫手足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它们很有规律地排列,并且形成首尾相连的闭合体系,既联系体表,也联系内在的脏腑,使全身形成了一个整体网络。
经络系统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分散为三百六十五络遍布于全身,纵横交错、出表入里、通达上下,将人体各部位紧密地联系起来。经脉更小的分支叫孙络。它们的沿线分布着很多穴位,就好像河流里的深潭。
除了分布于四肢的十二经脉系统,还有主要分布于身体躯干的奇经八脉。其中对人身体具有重要影响的是身体前正中线上的任脉、后正中线上的督脉和腰部一圈的带脉。此外,还有前正中线两侧的冲脉。
经络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起着运行气血、协调全身阴阳的作用。《内经》说:“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经脉运行血气首先依靠心气和胸中宗气的推动,具体到沿着经脉运行的时候,脉气又分成了营气和卫气。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濡养全身,并变化为血液;卫气则散布于经脉之外,保卫全身,抵抗病邪的侵犯,并有调节体温、管理汗液分泌、充实皮肤和温煦肌肉等功能。
经脉运行气血,“内溉脏腑,外濡腠理”,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九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而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与协调一致。
在人体患病的时候,经络系统有抗御病邪、反映证候的作用。当然,经络也是邪气深入人体的通道。体表的穴位(包括反应点)是细小的孙络分布的所在,也是卫气停留和邪气侵犯的部位。当病邪侵犯人体时,孙络和卫气可以发挥重要的抗御作用。
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如果疾病发展,则可由表及里,从孙络开始,到络脉,再进一步到经脉,逐步深入到体内的脏腑,并出现相应的证候。经络反映证候可分为局部的、一经的、数经的和整体的。
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气血郁积而化热,则出现红、肿、热、痛。这些都属经络的实证。
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痿软及功能减退等。这些都属经络的虚证。
如果经络的阳气(包括卫气、元气)不足,就会出现局部发凉或全身怕冷等症状,此即“阳虚则寒”;经络的阴气(包括营气、血液)不足而阳气亢盛,则会出现五心烦热(阴虚内热)或全身发热等症状,这就是“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
经络系统在防治疾病时起着传导感应、调节虚实的作用。针灸、按摩、气功等治疗方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
运用针灸等治法要讲究“调气”,针刺中的“得气”现象和“行气”现象即是经络传导感应的表现。
经络调节虚实的功能,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作为诊治疾病的基础,针灸等治法就是通过适当的穴位、运用适量的刺激方法激发经络本身的功能,从而使“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经络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可分为诊断和治疗两类。诊断方面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察体表和辨别证候,称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治疗方面是根据经络来选取腧穴,运用不同治法及药物,称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
分经切脉原属经络诊法的主要内容。《灵枢》以寸口脉诊候阴经病证的虚实、以人迎脉诊候阳经病证的虚实,又以阳明脉之最盛,其下部可诊候冲阳(趺阳)脉,肾之盛衰则可诊候太溪脉。
分部诊络则是指从皮部诊察血络的色泽,以辨痛、痹、寒、热等。近人从皮疹辨证的也属于诊络法。
压痛的检查对临床取穴尤为重要。“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懈)”(见《灵枢·背腧》)。这既是取穴法,也是经络诊法之一。
经络各有所属的腧穴。腧穴以经络为纲,经络以腧穴为目。经络的分布既有纵向的分线(分行)关系,也有横向的分部(分段)关系,这种纵横关系结合有关腧穴其意义更为明显。
循经取穴的意义应当从这种关系去全面理解,因而按经络远道取穴是循经,按经络邻近取穴也是循经。
《内经》所说的“治主病者”就是指能主治该病证的经穴。经脉的“是主某所生病”,说的就是这一经所属穴的主治症。这主要以四肢部经穴为依据。
作为特定类别的四肢经穴有井、荥、输、原、经、合、络、郄等。在头面、躯干部则有处于分段关系的脏腑俞募穴及众多的交会穴。
对于脏腑、五官来说,取用头面、躯干部的经穴是近取法,取用四肢部的经穴是远取法。循经远取和远近配合,在临床治疗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药物按其主治性能归入某经和某几经,简称药物归经,此说是在分经辨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病证可以分经,主治某些病证的药物也就成为某经或某几经之药。
宋、金以来,如医家张元素(字洁古)等发扬此说,为掌握药物主治性能提供了方便。清代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柴胡治寒热往来,能愈少阳之病;桂枝治畏寒发热,能愈太阳之病;葛根治肢体大热,能愈阳明之病。盖其止寒热、已畏寒、除大热,此乃柴胡、桂枝、葛根专长之事。因其能治何经之病,后人即指为何经之药”。近代药物书中多有归经的记载。
中医巧妙认识生态人体--脏象学说
不了解中医的人往往有一个疑问:中医不依靠仪器检查,怎么就能了解病情呢?
其实,中医有一套独特的方法,可以通过外在的表现判断内在的健康状况。这就是中医的“脏象学说”。
所谓“脏”,也就是藏,是深藏在身体内部的器官。“象”就是现象,是表现于外的形象。
中医在古代不能直接看见内部的情况,只能通过外在的表现来判断。这种推断,或者判断可靠吗?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性,坚信“有诸内必形诸外,有诸外必根诸内”。也就是说,各个内在的变化,一定会在事物的外表有所反映,外表的差异来源于内在的区别。
比如,各种水果,尽管古人没有化验设备,不了解它们内部化学成分的差异,但是梨子与苹果不同,桃与杏也不一样,黄瓜与丝瓜有别,西瓜与冬瓜更是不同。因此,一个家庭主妇,尽管不懂化学分析,但到市场上去买菜,她根据外在形象买回来的瓜果、蔬菜样样可口,而拿着试管去挑蔬菜、瓜果,希望靠化验化学成分买好菜的学生,买回来的东西,可能远不如此。
这是为什么?因为《内经》说:“气合而有形,因变以正名。”
形与名是统一的,而不是分割的。抓住了外在的形,也就是抓住了内在的实质。从市场上买回来的不仅是内容,也不止是外表,而是全部的整体。梨与苹果的外表区别,决定了它们内容上也不会相同。
“表里如一”,为中医的脏象学说奠定了基础。
内在脏腑与外在的色脉、五官九窍、四肢肌肤是有密切联系的。内在脏腑正常功能,决定了外在颜色、脉搏、证候的正常表现。
中医学认为,脏腑是“藏精气”与“传化物”的“生化之宇”。如果“宇”里边的精气是充满的,脏腑之间的功能是平衡协调的,精气流动通畅适中,人体就不会感觉不适。因为“不平则鸣”,体内不协调的微观变化,必然会在外部反映出来,表现出各种证候。抓住了外在的证候,也就同时抓住了内在的病机变化。
那么,中医的脏象学说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中医的脏象学说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而建立起来的具有广泛联系的体系。
中医学认为,心脏是生命的根本,因为它主宰着人的精神。心脏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人体的面色上观察出来,因为面色是靠血液来滋润的,心脏主宰血流和脉搏。心脏就像太阳那样重要,心气与夏天的阳气是相通的,与火气、苦味关系密切。人的心气充实,就经常是欢乐的;心气不足,人的精神就不振。
中医学认为,人的肺脏主宰气的运行,是人体魄力的所在地,肺气足,人的声音就洪亮。肺气通于皮毛,每一个毛孔的开阖都与肺气有关,所以肺气虚的人容易出虚汗。肺气通于秋,与燥气、辛味关系密切。因此,肺气在体内能够下行,疏通三焦的水道。肺气不利的时候,可以形成水肿、喘咳。人的悲伤与肺有关,这也和肺气通于秋有一定关系。
中医学认为,肾主宰水液代谢,主贮藏精气,掌管人的生殖功能和大、小便的排泄。肾的这些功能与肾气通于冬有关。肾配北方,与寒气、咸味关系密切。肾精是否充足,可以从头发得到反映。先天肾精不足的孩子头发稀疏而枯黄。肾主骨骼是否坚强,肾精亏虚的老人、儿童骨质容易疏松、软弱。骨骼可以产生骨髓。中医学认为,脊髓与骨髓有一定的相似性,也为肾所主。脊髓通于脑,因此,肾藏志,主记忆。肾精充足的人记忆力好。
中医学认为,肝脏主贮藏血液,是人体劳作的根本。血液也是魂潜藏的地方。血液是否充足,可以从人的爪甲是否红润、筋腱是否坚强看出来。肝气通于春天,配东方,与风气、酸味关系密切。肝火盛的人,容易发怒。震颤摇摆、肢体抽搐的病证与肝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脾藏营,它与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等器官一起,完成水谷的消化、吸收、转运、输布,就好像谷仓转运粮食一样,有出有入,贮存精华,剔除糟粕。其功能是否正常,可以从口唇色泽、肌肉是否丰满看出来。脾通土气,与甜味、黄色关系密切。
中医学认为,心开窍于舌,心的功能发生障碍时,人的言语就不能流畅,甚至神昏不语。
肺开窍于鼻,当外邪侵袭肺经的时候,不仅皮毛的汗孔容易闭塞,不能出汗而发热怕冷,而且鼻子作为肺窍,也会阻塞流涕,不闻香臭。
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的时候,就会两目干涩,视物昏花;肝火大的时候,就可能两目胀痛,或者眼睛充血、流泪。
肾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肾精亏虚的时候就会出现耳聋、耳鸣、男子阳痿、女子不孕,或者小便失禁、遗尿、滑精。
由于中医是在活体上动态地观察这些关系与状态的,这就决定了中医学不采取器官解剖的方法,不是打开来看,在结构的基础上求功能,而是以象来推测,通过关系来推测、判断脏腑的功能是否正常。
标签:  手淫多少才是过度 夫妻生活什么感觉 正常多长时间性生活 经络 脏腑 经脉
文章来源:费洛蒙的情趣世界
文章链接: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连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 微信访问,长按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搜索公众号:费洛蒙的世界商城关注我们 - 微信访问,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复制微信号:18002554425添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