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同性恋,我就是我
人活着就有无数种方式,每个人都有各自不一样的人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们没有资格谈论别人生活的好坏、别人的生活幸福与否,我们能够做的就是过好自己的一生。
生而为人的我们在不同的时期都会面临着不一样的人生难题,择校难题、成绩难题、就业难题、择偶难题....我们总会听到一部分人说,为了生活我没有办法。我们也总会听见听见亲戚朋友们说,我这是为了你好。可生活总归是自己的,你过得开不开心、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知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部电影同样和做自己有关——《被抹去的男孩》(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在阿肯色州一座封建保守的小城,浸信会牧师19岁的儿子(男主)向父母出柜。男主被迫参加教会支持的同性恋矫正项目来“治愈”同性恋,否则将会付出失去亲人、朋友和宗教信仰的代价。男主参与了含有12个步骤的残酷治疗,但最终鼓起勇气逃跑,选择拥抱真正的自我。
这部电影的时间线相对复杂,现实与回忆穿插进行,通过现实世界里残酷的治疗手段烘托出男主回忆中的片段,但那些回忆有苦涩也有甜蜜。
从父母开始怀疑男主的性取向时,作为教会牧师的父亲就对男主说了这样的一句话:
据我所知,我们只有一项上帝赋予的权力,那就是男人和女人在一起时能创造生命。你想啊,上帝肯定很爱人类,才赋予我们这样的职责。
看到这里小编有点无言,小编没有宗教信仰,但是一直对各种宗教信仰都抱有尊敬的心态,但是小编觉得,一直拿男人和女人在一起能够创造生命、一直赞扬创造生命的美好是不合理的。两个人在一起首先要有扎实的感情作为基础,如果两个人在一起都没有感情,或是只是为了繁衍下一代,那样的感情是没有价值可言的,更不要说幸福的生活了,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创造出了生命又如何呢?
父亲是一名保守且又固执的牧师,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一直由父亲做主,而母亲虽然很爱自己的孩子,但是极为传统。
母亲最受不了的就是每次开车时,儿子都会将自己的手伸出窗外,她觉得这样很危险。她记得曾经有人报道过,曾经有一个孩子就因为这个习惯而失去手臂,所以她不想自己的儿子去冒险,不想自己的孩子有任何闪失,不想自己的孩子和其他的孩子不一样。
而这支想要试图伸出窗外的手臂在这部电影里也代表着别具一格的深意,伸出去的那只手代表着自由,代表着冒险精神,代表着勇于做自己。
男主向父母出柜后,父母将他送进了一家叫做“Love In Action”的机构,那个机构声称能够治疗同性恋这项“疾病”。
可所谓的治疗机构实际上却更像是洗脑机构,把所有人的电话和私人物品全部上交,就连男主角自己写的小说也要被医生无理由地翻看,机构里的课程更是叫人难以理解。
过度地表达上帝的“爱”,也将同性恋曲解成疾病和危害。
再说说男主自己,他是如何发现自己喜欢男孩子的呢?
通过在机构中一次次的治疗,男主也不断回忆起自己曾经在大学校园里的喜欢过的那个男孩,那个男孩是一个艺术家,两个人在画展上相识于是暗生情愫。
生在极度重视宗教信仰家庭中的男主问男孩,你信仰上帝吗?男孩说,当然。但是我觉得我们就是自己的上帝。他就在我们心中,在所有人心中,躲在什么地方观看。
最后的最后,男主终于受够了所谓机构的条条框框,他毅然决然地逃了出去,他逃出去的那一刻便在没有了束缚。
当男主决定勇敢做自己时,妈妈也欣慰的选择了站在了男主的那一边,她对之前的种种行为向儿子道歉,她的闭口不谈、她的无视、她的冷漠。
男主与母亲重归于好也向父亲说出了自己最想说出的话:
我受够了躲你不见,受够了相对无言,我是同性恋,也是你儿子,我不会改变的,我就是我,上帝知道我试过了,但是去做出改变的只能是你。
而父亲也温柔的回答道,我明白,我会改变的。
同性恋不是病没有任何危害也不会传染给谁,它只是一种选择,而愿意选择它的你,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男主做出了他自己的选择,曾经的他真的有想过治疗这种“疾病”,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他明白了,这并不是一种疾病,和他一起治疗的其他小伙伴都是在正常不过的少年,只有做自己才能不去感染上多疑、敏感、过度自卑这些消极情绪,勇于做自己才能幸福。
最后的镜头里男主开着车奔驰在马路上,而他最后也将手勇敢的伸出窗外,纤细的手被清风吹拂着,那就是自由,那就是自己。
标签:  手淫早射怎么治 夫妻的生活 性生活延时法 自己的 治疗 同性恋
文章来源:费洛蒙的情趣世界
文章链接: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连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 微信访问,长按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搜索公众号:费洛蒙的世界商城关注我们 - 微信访问,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
复制微信号:18002554425添加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