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讲中医之中医儿科学之三-惊风、疳积、痄腮
大家早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儿科病,惊风
惊风为小儿常见的以抽搐、昏迷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具有来势凶猛,病情危急和发病率高的特点。1-5岁多见。本病证可分为急惊风与慢惊风两类。现代医学的小儿惊厥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惊风:抽搐,昏迷。那么抽搐为主,昏迷则是进一步的恶化。 从病因来讲有内外两个,外因为风邪,瘟疫,疫疠之气 入侵,就是说这个风邪,也不是一般性的,外邪化火,按温病的顺序,入营分,血分,肝心受扰引发抽搐。
从这个表可以看出,热入营分出现的是神昏谵语,高热不眠;而热入血分的时候,出现出血症,抽搐症,身体烁阴症。
内风病表现在心肝内风的风动现象。从病源来讲,内外风动有先后的次序,先由外风入侵,化热,然后扰动内风,这样的次序,从这个角度看,说急惊风的根源为外风,内风则是传变而来的。
(一)风热上扰
[证候] 发热头痛,流涕咳嗽,烦躁惊厥,神昏,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风热郁表,上扰清空,内侵肺经,故发热头痛,流涕,咳嗽;热甚动风,故烦躁惊厥,神昏。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邪在表之象。
[治法] 疏风清热,熄风定惊。
[方药] 银翘散加减。痰蒙心窍者,加石菖蒲;抽搐者,加钩藤、石决明、僵蚕。
[针灸治疗] 可选取人中、合谷、太冲、阳陵泉、大椎、曲池、十宣。诸穴均用泻法。
风热上扰,指的是风热入侵表, 那么它就应该先由风热侵袭的一般的表症:如,发热微恶寒, 咳嗽,流涕,或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但此时我们讲的是急惊风,所以要+ 略抽搐,头昏,烦躁惊厥。 这个是惊风这个部分的表现,那么从治疗上呢,你就应该知道,一方面用治疗风热的银翘散,桑菊饮之类的方子。
另一方面+祛风止痉的,钩藤,石决明,刺蒺藜,天麻等。而扰心的的这个部分: 栀子,淡竹叶,黄连; 痰迷心窍的这个部分: +丹参,石菖蒲。以此配合来来治疗风热上扰型的急惊风。
(二)热毒内燔
[证候] 病来急骤,壮热不解,项强头痛,呕吐,皮肤发斑发疹,神昏,抽搐,舌红,苔黄腻,脉数。
[证候分析] 瘟毒炽盛,郁蒸于外,故壮热不解,皮肤发斑发疹;上扰清阳,故项强头痛;阳明热盛,胃降失和,故呕吐;热扰神明,故神昏;热灼筋脉,故抽搐。舌红,苔黄腻,脉数为瘟毒炽盛之象。
[治法] 清气凉营,开窍镇惊。
[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神志昏迷者,加石菖蒲或用至宝丹;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抽搐不已者,加羚羊角、石决明。
[针灸治疗] 可选取人中、合谷、太冲、阳陵泉、足三里、内庭。诸穴均用泻法。
热毒内燔这是到了营分热的地步了,而且发斑,如果斑疹成片则进入了血分证,此时的温病学派的中药三宝;安宫丸,至宝丹,紫雪丹,都可以考虑使用。
清瘟败毒饮. 处方生石膏(大剂)180~240克(中剂)60~120克(小剂)24~36克小生地(大剂)18~30克(中剂)9~15克(小剂)6~13.5克乌犀角(大剂)18~24克(中剂)9~12克(小剂)6~12克真川连(大剂)12~18克(中剂)6~12克(小剂)3~4.5克生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鲜竹叶甘草丹皮.
我们看看这个败毒散,生石膏,知母本身就是白虎汤。这个生石膏用量可以到240克,极重的用量,那么赤芍, 丹皮,凉血,玄参,甘草护阴,山栀子, 黄连,黄芩, 连翘,淡竹叶,清热除心烦 。
从方子的组成看, 清阳明胃热, 清湿热,清血热,三种主要合一,抽搐呢,+羚羊角,石决明,刺蒺藜,僵蚕等,那么金银花,大青叶,蒲公英等,都可以大量使用。
(三)湿热疫毒
[证候] 壮热昏迷,呕吐,腹痛,便黄臭粘腻夹脓血,频繁抽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疫毒与肠胃湿热交结,致胃肠气机逆乱,伤及血络,故壮热,呕吐,腹痛,便黄臭粘腻夹脓血;疫毒迫入营血,直犯心肝,神明无主,肝风内动,故昏迷,频繁抽搐。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疫毒炽盛之象。
[治法] 清化湿热,解毒熄风。
[方药] 黄连解毒汤加减。抽搐不止者,加羚羊角、钩藤;苔腻,大便不爽者,加大黄、厚朴。
[针灸治疗] 可选取人中、合谷、太冲、阳陵泉、天枢、上巨虚。诸穴均用泻法。
湿热疫毒,就是说这个热入了营分,而且兼湿,因为不入营分,则没有抽搐,昏迷,所以同上面的热毒内燔相比较,这里夹湿;因为夹湿,必然舌苔黄腻,必然大便秽臭,粘便池子,那么脉呢,必然要滑,湿主滑脉,热主数脉。既然是湿热,这个应以苦寒折之,苦以祛湿,寒以泄热。
黄连解毒汤〖组成〗 黄莲三两[9g] 黄芩、黄柏各二两[各6g] 栀子十四枚,擘[9g] 〖用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其实症状已经说了大便不爽了,那么你可以+大黄;厚朴呢,你摸一下病人的小腹,如果有些凉的,可以 +3-5克厚朴,其他加减相同。
二、慢惊风
慢惊风来势缓慢,以反复抽搐、昏迷、瘫痪为主症,病位在肝脾肾,预后不佳。
【病因病机】 多系暴吐腹泻,脾胃受伤,津液亏损,土虚木旺化风;或急惊风反复发作;或热病伤及阴血,虚风内动;或风邪入络;或先天不足,肾虚火旺化风,皆可引起慢惊风。
【辨证论治】 须辨寒热虚实:面色苍白,神疲嗜睡,四肢不温,舌淡,苔薄白者为虚寒;潮热盗汗,形体消瘦,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者为虚热;肢体振颤,活动不利为血虚。辨脏腑:须辨病在肝、在脾、在肾。临床上常见脾虚肝旺、阴虚风动证。
慢惊风,就是肝风+脾虚,肝风是由于肝内热后,而生风;而脾则素体不足,它是由肝热脾虚进一步的转化而来得。
(一)脾虚肝旺
[证候] 面黄神疲,四肢不温,久泻不止,便稀如水,阵阵抽搐,舌淡,苔白腻,脉沉弱。
[证候分析] 久泻伤及脾阳,脾主四肢,故面黄神疲,四肢不温,久泻不止,便稀如水;土虚木乘,木旺化风,故阵阵抽搐。舌淡,苔白腻,脉沉弱为脾阳虚弱之象。
[治法] 温运脾阳,扶土抑木。
[方药] 缓肝理脾汤加减。大便溏薄者,加炮姜、扁豆;脾虚及肾,肾阳衰微者,加附子、肉桂。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肝俞、脾俞、肾俞、百会、印堂、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诸穴均用补法。
我们看看这个脾虚肝旺;神疲,泄泻,淡舌,苔白腻,脉弱,这个是典型的脾虚证,而在这里+个阵阵抽搐的一个风证,却没有热相,那么怎么分析这个病症呢,只能说脾土虚,而肝旺, 常态下是肝木制约脾土,肝木制约胃土是肝升,胃降,那么肝与脾的关系呢,肝气上升行于左,脾气上升行于右,如果我们用个形象的图表示的话。
同是上行的气,肝气升左,脾气升右,二者构成了同升的平衡。比如说脾升不足,则肝升过旺,那么你就应强化右升,以控制左升,临床上,你会常见到,左右脉不一致的,一强一弱的,也会见到,一侧耳朵发红,左耳红,右耳正常色的,或者非有损伤的,左肩痛,或者右侧牙痛等,那么脾升不足,甚至下陷而有腹泻,导致肝右升不受控制,肝气乱串而形成了风,这种形成风,并非是由于热极生风的原因。
缓肝理脾汤编辑. 【处方】广桂枝 人参 白茯苓 白芍药(炒)白术(土炒)陈皮 山药(炒)扁豆(炒,研)甘草(炙)
分析一下这个方子: 人参,茯苓,白术,陈皮,山药,白扁豆,都是补气健脾药。
白芍,具有缓肝的作用,补肝血而熄风;桂枝,炙甘草,有补中,上散的作用。 尤其是桂枝,怎么理解它的缓肝的作用呢
张锡纯在参西录中说,桂枝做的楔子钉到其它树木上,树皆死。 认为它的克木作用极强,所以桂枝强化卫气,利水,护表作用极强就是这个原因,对于肝则是抑制作用,那么在后面的加减中,脾虚之极虚及于肾的,加附子,肉桂,而对于惊风的药,还是不够的,应该酌加,全蝎,钩藤。
(二)阴虚风动
[证候] 面色潮红,形瘦身热,手足心热,虚烦疲惫,肢体痉挛或强直,舌绛无苔少津,脉细数。
[证候分析] 多由急惊风或其他热病不愈而致。热久伤阴,肝肾阴虚,阴虚生内热,故面色潮红,形瘦身热,手足心热,虚烦疲惫;阴虚不能潜阳,水不涵木,故肢体痉挛或强直。舌绛无苔少津,脉细数为阴虚之象。
[治法] 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方药] 大定风珠加减。肢体强直者,加僵蚕、全蝎、地龙;火热盛者,加黄连、阿胶。
[针灸治疗] 可选取肝俞、脾俞、肾俞、百会、印堂、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诸穴均用补法。
阴虚风动好理解,就是阴虚+抽搐,[治法] 育阴潜阳,滋水涵木。一看到这个育阴,你就应该知道,用了什么龟板,鳖甲之类的药。
大定风珠,中药方剂名。由白芍、地黄、麦冬、龟板、牡蛎、鳖甲、阿胶、甘草、五味子、麻仁、鸡子黄等药组成,其他加减不说了,大家都知道
下面讲疳积
疳---消瘦;积---积滞,阻滞的意思。
有的时候,你会看到,肚子大而四肢消瘦
疳积,是“疳”和“积”的合称。疳,干也,指形体羸瘦,肌肤干瘪,发枯面黄,中医称为疳证。积者,滞也,指乳食停积,滞而不通,脾胃受损,中医称食积或积滞。由于疳症、积症可互为因果,临床疳症多由食积日久而成,有“积为疳之母,无积不成疳”之说,故两者合并讨论,称为疳积。本病易发生于5岁以下,尤其是3岁以下小儿。现代医学的营养不良、消化不良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一、乳食内积
[证候] 腹胀纳呆,或呕吐酸腐,神疲面黄,夜卧不宁,大便不爽 、臭秽,舌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 乳食内积,运化失司,气机不畅,故腹胀纳呆,神疲面黄;胃气上逆,胃肠不适,故呕吐酸腐,夜卧不宁;乳食内积,化湿化热,故大便不爽、臭秽。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内有湿热之象。
[治法] 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方药] 枳实导滞丸加减。呕吐甚者,加竹茹、半夏;脘腹胀满甚者,加青皮、厚朴。
[针灸治疗] 可选取四缝、中脘、梁门、天枢、气海、足三里、内庭。四逢点刺,余穴平补平泻。
腹胀纳呆,你给揉肚子,有利于消化,那么诊断这个食积的病,观察是大便不爽,很臭, 吐酸也是一种 ,舌苔黄腻未必那么明显,脉滑数,这个数也有讲究
小儿脉率:新生儿乎均约120—140次/分,l岁以内110—130次/件,1-3岁100—120次/分,4-7岁80-100次/分,8—14岁接近于成人,70-90次/分。
这个要有点认识,记不下来的,就把它贴在墙壁上,你给3岁小孩摸脉,一看100/分,然后下结论说“脉数”这个是不行的。
前面的儿科诊断,望诊有许多内容,当你确定不了孩子的病的时候,就要多方的,多角度的去观察。
枳实导滞丸: 大黄30g,炒枳实15 g,厚朴12g,炒神曲15 g,茯苓9g,黄芩9g,黄连9g,白术9g,泽泻6g。
枳实,厚朴,神曲---这是下行,腐熟作用,大黄泻下,白术茯苓健脾利湿,黄芩,黄连,---去湿热邪,泽泻消郁滞 ,如果病轻的,你用保和丸也可以,上面的那个方子的用量显然是成人量。
二、脾胃虚弱
[证候] 面黄形瘦,神疲倦怠,饱胀食少,大便溏或夹乳食残渣,舌淡,苔白腻,脉细。
[证候分析] 禀赋不足,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故面黄形瘦,神疲倦怠,饱胀食少;脾阳不振,运化失职,故大便溏或夹乳食残渣。舌淡,苔白腻,脉细滑为脾胃虚弱之象。
[治法] 健脾益气,消食导滞。
[方药] 肥儿丸加减。腹胀疼痛者,加木香、陈皮;多渴喜饮者,加石斛、天花粉。
[针灸治疗] 可选取四缝、中脘、章门、脾俞、胃俞、足三里、公孙。四逢点刺,余穴补法。
以倦怠,脉细来定食积虚证,那么你就得健脾,强化消化力,然后再加以消积。
肉豆蔻(煨),木香,六神曲(炒),麦芽(炒),胡黄连,槟榔,使君子仁。
肉豆蔻有黄樟醚,最好把这个药以汤剂,煎煮的方式用。那么这里有没有健脾的药? 木香芳香醒脾,那么这个药类似于香砂养胃丸。
香砂养胃丸的药方. 组成. 木香210g 砂仁210g 白术300g 陈皮300g 茯苓300g 半夏(制)300g 香附(醋制)210g 枳实(炒)210g 豆蔻(去壳)210g 厚朴(姜制) 210g 广藿香210g 甘草90g
这个要组成,最起码有白术, 茯苓,健脾利湿,如果我用的话,还会加上党参来补脾气 ,以炒白术,党参补气,以木香,砂仁来醒脾,以陈皮,半夏,来降胃气 ,以神曲,麦芽来强化胃的腐熟能力 ,按这种思路去治疗脾胃虚弱的疳积。
下面学习儿科的痄腮病
痄腮是由风温邪毒引起的以发热、腮部漫肿疼痛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冬春易流行,属中医学温病范畴,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儿童5-9岁发病率高,患病后可获终身免疫。现代医学的流行性腮腺炎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又是温病,风温毒,那么非牙病的牙龈肿痛,引发腮肿,也可以考虑。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邪毒,由口鼻侵入,壅阻少阳经脉,毒热循经上攻腮颊,与气血相搏,气滞血瘀,凝滞腮颊而生肿痛;少阳与厥阴相表里,邪毒传至厥阴,引起睾丸肿痛;肝气犯脾,可见上腹疼痛;温毒炽盛,可致昏迷。
【辨证论治】 须辨轻重:发热不甚,腮肿轻微,无明显张口困难为轻证,反之为重证。辨常证变证:发热腮肿,神清无抽搐及睾丸肿痛为常证,高热腮肿,张口困难,神志不清,抽搐或睾丸肿痛为变证。临床上常见温毒犯表、热毒蕴结证。
一、温毒犯表
[证候] 轻微发热,恶寒,腮部漫肿,有触痛,咀嚼不便,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 感受风温邪毒,病邪在表,故发热,恶寒,舌红,苔薄白或淡黄,脉浮数;邪郁少阳,腮部乃少阳经循行之处,故腮部漫肿,触痛,咀嚼不便。
[治法] 疏风清热,消肿散结。
[方药] 柴胡葛根汤加减。亦可用内服银翘散。外敷金黄散或青黛散。发热无汗者,加荆芥、薄荷;腮部肿痛者,加夏枯草。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颊车、翳风、液门、风池、外关。诸穴平补平泻。
病症分析 1 有风温外感的通症。 2 然后加局部的腮肿,痛,嘴的开合不便
那么治疗风温自然是疏风清热,以往我们用桑菊饮,银翘散,那是针对肺系的风温,但这里是针对的少阳经,三焦经
柴胡葛根汤: 柴胡天花粉干葛黄芩桔梗连翘牛蒡子石膏各3克甘草1.5克升麻0.9克
腮肿那个位置,不仅仅是少阳经,也有胃经经过,比如说颊车穴,也在那个位置上。
方中:柴胡+黄芩,疏解少阳, 连翘,黄芩,清热解毒,石膏,天花粉甘寒 清上焦热,升麻,葛根,透热,解痉,这个方子走少阳经的力度不够,可以加青黛,夏枯草,桑叶。
另外消肿药:蚤休,蛇舌草,蒲公英,皂角刺是显效的药物
二、热毒蕴结
[证候] 高热不退,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坚硬拒按,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 热毒炽盛,故高热不退;热毒蕴结少阳,故腮部漫肿,灼热疼痛,坚硬拒按,咽红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为热毒蕴结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散结消肿。
[方药] 普济消毒饮加减。热甚者,加生石膏、知母;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
[针灸治疗] 可选取合谷、颊车、翳风、液门、大椎、曲池、丰隆。诸穴均用泻法。
但凡热毒的,都会导致高热,脉有力,这必然会导致阳明经热,虽然不是阳明经证,可是也必然会干扰,波及到
所以治则必然以大剂量的清热解毒+白虎汤来治疗
否则,如果只是清热解毒药,此药凉力不够,必然难以奏效
如果加石膏,知母凉力也不够的,你要加点开窍的冰片,薄荷脑。
下面学习小儿水肿
小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滞留,泛溢肌肤,导致颜面、目窠、四肢甚则全身浮肿的一种病证。根据临床表现分为阳水和阴水两大类。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症可参考本章节辨证。
水肿从触诊看有触按而不凹陷;触按凹陷两类,按这个分,一个叫做edema; 一个叫pitting edema,就是阳水;和阴水的意思,阴水常主虚证。
【病因病机】 外感风邪、湿热,或疮毒入侵,导致肺、脾、肾功能失常,肺失通调,脾失健运,肾不主水,三焦开阖失司,致使水湿停留,溢于肌肤,发为水肿。阳水反复发作,脾肺俱虚,转为阴水,至全身肿甚,尿少尿闭。若病程迁延,脾肾衰败,浊邪内蕴,尿毒内闭,湿浊壅阻,气化不利,升降失司,属病情危重。
病机讲,先由外湿,干扰肺脾肾的作用;进而虚期功能,导致虚证水湿。
常证
一、风水泛滥
[证候] 起病急,眼睑及全身浮肿,尿少或黄赤或尿血,伴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苔白,脉浮。
[证候分析] 风水泛滥,气化失司,风性向上,故眼睑及全身浮肿;水聚肌肤,故尿少;邪热伤及血络,故尿血;风邪上犯,肺卫郁闭,故发热,恶风,咽痛,咳嗽。苔白,脉浮为风邪之象。
[治法] 散风清热,宣肺行水。
[方药] 越婢汤加减。尿少肿甚者,加车前子、泽泻;尿血者,加大蓟、小蓟、丹皮。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水沟、水分、三阴交、列缺、外关、风池。诸穴均用泻法。
看这个病理表现:眼睑中,全身浮肿,发热恶风,脉浮,这显然是上焦的肿 。
风水入侵, 自然治则是散风,清热;那么肺系呢,宣还是降呢,如果是外发汗法治疗,应该以宣肺为主
《金匮要略》卷中:越婢汤. 处方麻黄12克石膏25克生姜9克甘草6克大枣15枚. 功能主治宣肺泄热,散水消肿。治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自汗不渴,无大热,脉浮。
什么药可以宣肺呢? 麻黄,桑叶,荷叶,连翘,金银花,藕节,漏芦,芦根等都可以宣肺,宣肺力最强的是麻黄,为其性热,对于热闭肺有弊病,宣肺平喘,尤其是平喘,麻黄是要药。
麻黄生姜甘草大枣构成组合宣肺; 但此证风水犯滥有尿黄赤,甚至尿血则为挟热,因此,以石膏透热,兼凉麻黄之热弊,后面的尿少,尿血则是兼症。如果是上焦水湿问题, 可以加防己。
二、湿热浸淫
[证候] 面目稍肿,小便黄赤或短少或血尿,或发热,皮肤脓疮,舌苔黄厚腻,脉数。
[证候分析] 湿热内侵,水道通调失职,泛于肌肤而成水肿。湿热留注膀胱,故小便黄赤短少,热伤血络,故尿血;湿热疮毒郁于肌肤,故发热,皮肤脓疮。舌苔黄厚腻,脉数为湿热浸淫之象。
[治法] 清热解毒,利湿消肿。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减。肿甚者,加滑石、车前子;皮肤疮疡者,加白鲜皮、苦参。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水沟、水分、三阴交、合谷、曲池、血海。诸穴均用泻法。
湿热浸淫,你要看热多还是湿多,相应的药物的比例就有所不同,相这种小便黄赤,短少,尿血与我们说的膀胱湿热证,心火下移小肠证相似
但如果出现脓疮,尿血--这说明热毒盛,因此以清热解毒为主,利湿次之
,肿甚的+滑石,车前子-----以利水来消其肿势。
五味消毒饮【出处】 《医宗金鉴》【分类】 清热剂-清热解毒【组成】 金银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丁(6克) 紫背天葵子(6克)
三、水湿浸渍
[证候] 周身皆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
[证候分析] 水湿之邪,浸渍肌肤,壅滞不行,故周身皆肿,按之没指;水湿内聚,膀胱气化失常,故小便短少;脾为湿困,阳气不得舒展,故身体困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为水湿浸渍之象。
[治法] 通阳利水,渗湿消肿。
[方药] 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小便短少者,加椒目、防己;气虚甚者,加党参、黄芪。
[针灸治疗] 可选取水沟、水分、三阴交、脾俞、肾俞、阴陵泉。脾俞、肾俞补法,另加灸。余穴泻法。
上面的这个病症就是寒湿困脾证,那么,五苓散,苓桂术甘汤,五皮饮都可以使用,以健脾利湿为主的治疗方法
四、脾肾阳虚
[证候] 周身高度浮肿,按之凹陷没指,腰膝酸软,畏寒,腰以下肿,可伴胸、腹水,舌胖淡,脉沉无力。
[证候分析] 脾肾阳虚,命门火衰,气化失司,水湿泛滥,故周身浮肿,按之没指,伴胸、腹水;阳虚故畏寒;肾阳虚弱,腰为肾府,故腰膝酸软。舌胖淡,脉沉无力为阳虚之象。
[治法] 温阳利水。
[方药] 真武汤合五皮饮加减。阳虚寒甚者,加巴戟天、肉桂;腹泻者,加炮姜、补骨脂。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肾俞、阴陵泉、关元、水分、气海。诸穴均用补法,脾俞、肾俞、关元、气海加灸。
阳虚水肿,所以按有凹陷 ,那么你就应该补脾肾之阳+利水。
真武汤. 茯苓、芍药、生姜(切)、附子(炮,去皮,破八片)各9g,白术6g 。
变证
水毒内闭
[证候] 面色萎黄晦滞,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恶心呕吐,苔腻,脉滑。
[证候分析] 病程迁延,脾肾衰败,浊邪内蕴,水毒内闭,湿浊壅阻,气化不利,水湿泛滥,故浮肿,面色萎黄晦滞,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苔腻,脉滑;肾为胃之关,与膀胱相表里,浊阴阻滞,邪无出处,上逆于胃,故恶心呕吐。
[治法] 温补脾肾,化湿泄浊。
[方药] 吴茱萸汤合附子理中丸加减。恶心呕吐甚者,加玉枢丹;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或牛黄清心丸。
[针灸治疗] 可选取脾俞、肾俞、阴陵泉、关元、水分、委中、委阳。诸穴均用补法,委中、委阳刺血。
水毒内闭证,它的病因是寒湿为主,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疗,有饮食辛辣热,或下焦不洁,导致了本湿寒,夹热的复杂病症
湿寒夹热蕴育成毒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附子理中丸:附子炮,去皮、臍30克(3兩) 人參去蘆30克(3兩) 乾薑炮30克(3兩) 甘草炙30克(3兩) 白朮30克(3兩) 上為細末,用煉蜜和為丸,每兩作一十丸。每服一丸,
以吴茱萸汤,附子理中丸治疗其本,寒湿困脾肾。
热毒所产生的,恶心呕吐,神昏,那加凉药,败酱草,葎草,紫花地丁等
解决这个膀胱气化不利所产生的湿毒,热,所以这个病是整体的寒湿对应局部的热毒
那么这个水湿毒的病势会到什么状态?你看看后面+安宫丸,清心丸就知道,湿热毒,很严重。
标签:  过度手淫会造成什么问题 哪里有卖夫妻用品 性生活男性多久时间算正常 抽搐 惊风 湿热
文章来源:费洛蒙的情趣世界
文章链接:
版权所有 转载时必须以连接形式注明作者和原始出处
- 微信访问,长按公众号二维码关注我们微信搜索公众号:费洛蒙的世界商城关注我们
- 微信访问,长按二维码添加微信客服复制微信号:18002554425添加朋友